索引号: | 123710004945294998/2025-00314 | 内容分类: | 基本情况 |
发布机构: | 威海艺术学校 | 公开日期: | 2025-05-26 |
办学性质:公办
主管部门:威海市教育局
办学地点: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沈阳中路276号
联系方式:0631-5779801
办学规模:学校占地94亩,建筑面积53623平方米,拥有7栋主体建筑和200余个专业实训室。现设42个教学班,在校生1617人,其中,普通高中学籍427人,中专学籍1190人。打造了美术类、表演类、幼教类三大专业集群,拥有2个省级品牌专业或省级特色化专业、4个市级品牌或示范专业、4个市级A级专业。
办学条件:学校基础设施完善,有画室34间、钢琴房127间、舞蹈房9间、电钢教室、录播教室、摄影棚、录音棚、拉片式实训室、3D打印实训室、媒体机房、模拟教室等200余个专业实训室,建有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生命体验馆,是省级艺术类、市级幼儿保育类和文化艺术类职业技能大赛承办单位。建成“智慧校园”,教育教学、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实现数字化。
办学特色:学校秉承“艺术化教育、专业化办学、特色化发展”办学理念,恪守“德艺周厚,弘毅致远”校训,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构建起艺术教育为主体、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双类型教育协同发展办学格局。毕业生广泛分布于烟威地区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一线及文化艺术界。开启艺考后,先后为山东大学、中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重点高校和中央美院、中国美院、西安美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天津音乐学院等知名艺术院校输送了大批艺术人才。
师资水平:现有教职工156人,专任教师137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学历占37.96%,中级职称57人,高级职称45人(正高级3人)拥有一批省特级教师、齐鲁名师、齐鲁名班主任、省市级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建有省级名师名班主任工作室各1个、市级名班主任工作室1个、市教育名家工作室1个。拥有全市数量最多、门类最全的艺术类专业教师,双师型教师占95.92%,在省内外艺术界具有广泛影响力。
荣誉奖励:学校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师范学校(1991)、全国素质教育先进单位(1999)、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08)、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2010)、山东省十佳艺术院校(1997)、山东省科研示范学校(2006)、山东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2009)、全省学校安全工作先进集体(2022)、山东省绿色学校(2022)等荣誉,取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等奖1项、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健美操比赛铜牌1枚、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山东省中小学生校园艺术节一、二等奖各1项,原创电影《图图》《约·等·遇》双获全省原创网络视听领域最高奖。
历史沿革:学校始建于1971年6月,称乳山县师范学校,位于崖子的乳山二中,承担县域内教师培训任务。1973年9月,更名山东省乳山师范学校,纳入国家招生计划,学制2年,实行地县两级管理,以县为主。1974年4 月,迁至乳山县城商业街65号。1983年,开设幼儿师范专业,学制3年,由普通师范教育转型为幼儿师范教育。1984年1月,学校由烟台市教育局接管,实行省市两级管理,以市为主。1985年7月,更名山东省乳山幼儿师范学校。1987年6月,随区划调整,改隶威海市教育文化体育委员会。1988年,增设美术和音乐方向的小学教育专业,艺术师范教育与幼儿师范教育并行。1998年6月,增挂山东省威海艺术学校牌子。2000年,开办普通高中和中专双重学籍的美术和音乐班(2003年取消普高办学资格),开启艺术高考之路。2003年增设韩国语专业(2015年停招),2004年增设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至2014年,学校占地2.67公顷,建筑面积21831平方米,有主体建筑7栋。2017年8月,学校迁址威海市环翠区沈阳中路276号原威海市工业技术学校校园,时有教职工126人、在校生1108人。是年,经威海市教育局批准,开设普通高中班,面向中心城区招收艺术特长生,纳入市直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增设影像与影视技术、服装表演、播音主持(2019年停招)、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2018年2月,学校正式更名山东省威海艺术学校。2023年,经教育部批准,开设西藏中职班(青海生源),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招生37人。
专业设置及特色:开设绘画、音乐表演、舞蹈表演、艺术设计与制作、幼儿保育、服装表演、影像与影视技术、美发与形象设计等专业。绘画专业和音乐表演(舞蹈表演)专业开设于1988年,目前师资力量充足、场地设施完备,学生实训条件优越。实行普通高中和中职双类型教育,均面向夏季高考升学。在校学习期间,文化课与专业课并重。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开设于2004年,是山东省首批特色化专业,与山东轻工职业学院联合举办“3+2”专科贯通培养教育。
学生就业情况:学校遵从艺术院校类型特色和艺术人才培养规律,根据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社会对艺术人才需求结构变化情况,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引领艺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坚持以升学为主、就业教育为辅,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提升人才培养规格,为各类人才搭建个性化发展成长的有效通道,开辟了艺术高考、职教高考、贯通培养、高职单招、出国深造等多种形式学历上升途径,推动了高质量更充分就业。升学成为我校学生发展的刚需,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空间更加广阔,人生出彩的机会更加多样化,切实增强了中等艺术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