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信息公开目录 > 体育美育 > 劳动教育
索引号: 12371000495184234D/2024-01085 内容分类: 劳动教育
发布机构: 威海三中 公开日期: 2024-06-21

威海三中2023-2024学年度劳动教育工作报告

文章来源:威海三中
时间: 2024-06-21 14:23
点击次数: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落实全环境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纠正当前青少年中存在的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023-2024学年度我校积极组织开展系列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情况简介

(一)指导思想,指挥引领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全环境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高一、高二、高三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我校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课程主题,互相渗透

我校劳动教育课程主要包括劳动教育课、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等,将社会劳动体验与家务劳动贯穿全过程,突出劳动价值观念的培养,使学生尊重劳动,崇尚奋斗,强调身心参与,注重手脑并用。

(三)分层目标,明确方向

1、高一年级学生刚刚入校,相对于其他年级学生思想认识和能力习惯方面略显不足,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以日常生活劳动教育为主。通过普通劳动教育课、班会、家校合作、劳动周等形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教育其从思想上正确看待劳动,体验劳动带给生活的美好,为高中后续的生活铺垫基础。

2、高二年级在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社会劳动教育。在以安全为前提的基础上,通过从事校外社会实践、社会公益等活动,积极参与社会、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3、高三年级学生的学业压力较大,根据课程设置适当减少社会劳动比例,并继续保障日常生活劳动的开展。通过日常生活劳动和劳动周等形式,积极参与学校劳动和劳动比赛,在实践中磨练意志,体验挫折与成功,增强效率和质量意识,为高中毕业走向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四)劳动类型,丰富多样

1、劳动教育课,思想观念教育,打好劳动教育第一炮

依托周一主题班会和综合实践课、劳动课开展,每周不少于1课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传授劳动技能和使用劳动工具的方法;介绍并宣传“劳动模范”事迹,组织学生观看《我在故宫修文物》《大国工匠》《平语近人》。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美德、劳动技术的教育,学习和感悟劳动精神。

2、日常生活劳动,融入一言一行,争做惠美三中人

(1)校内常规劳动,团结协作,培养独立自主能力。

(2)劳动周劳动,学校后勤工作体验,做快乐的实践者。

让学生全面了解学校食堂的工作,参与校内各场馆卫生清扫,进一步促进学校食堂、物业人员与学生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了解,提升学校物业的工作成效,切实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

(3)家庭劳动,学会生活技能,培养家庭责任感。

家庭劳动课程日常化,引导学生从家庭小事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参与家庭劳动。通过家校联合设置或学生自主制定“家务劳动清单”,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每学年掌握5项生活技能,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和勤俭节约意识,培养家庭责任感。

3、生产劳动、服务劳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1)学生处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结合主题月、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参加劳动,让学生在劳动中获得职业体验,使学生与普通劳动者一起经历劳动过程,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①清明节组织学生到英雄岭烈士陵园开展祭扫活动。

②学习雷锋月组织学生到红色东南向开展卫生清扫活动。

③利用节假日和寒暑假组织开展社会实践和社区志愿服务。

(2)多渠道拓展劳动教育基地,打造劳动课程多样化。劳动课程包括服务性劳动、田园实践课程和职业体验课程。

①信义文化园、天福山起义纪念馆,开展公益服务性劳动。

清除打扫周围绿化带、小树林内的杂草、垃圾,擦拭馆厅玻璃、展柜,清扫馆内浮尘、垃圾。进一步增强学生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在劳动的同时追寻先贤足迹,走进信义之乡,了解胶东历史,弘扬传承信义文化。

②坤元杜鹃园、宗禄生态园劳动基地,开展田园实践课程。

根据花卉季节变化,安排具体劳动实践活动:二三月修理枝条、田间除草、整畦种植、除草浇水;四月清理枯草苗木,整理道路田间卫生,学习修剪苗木;六月除草、浇水、施肥等。学生参与田间作业,认识当令各类花卉种类、种植技术,常用农用工具,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劳动意识,感受劳动艰辛与乐趣,逐步树立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团队合作意识。

③桥头消防救援站劳动基地,开展职业体验课程。

清洁附近草坪垃圾,擦拭消防车和其他消防器材;开展消防知识宣传,普及消防知识和技能,共筑消防安全。

二、问题及分析

(一)家长层面

1、家长存在包办心理。家庭对独生子女过分呵护,甚至连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也不让孩子去做,学生的劳动观念十分淡薄,家长在孩子生活自理上多采取全方位的包办代替。

2、家长存在保守心理。在父母心目中孩子永远是孩子,总要在父母的呵护下生活。怕孩子做不好反而添乱,这种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一旦脱离了父母的关照,独立生活,劳动能力显得非常低下,劳动的能力被退化直接影响了他们今后的生存质量。

(二)学校层面

1、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劳动课,高中阶段主要开展一些劳动理论和劳动技能教育。整体上,没有结合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阶段性的劳动价值教育、幸福观教育、劳动奋斗教育、珍惜劳动成果教育等专门课程,无法实现劳动价值观、劳动态度培养与劳动技能培养的有机统一。

2、专业性劳动教育师资的缺乏,劳动教育师资的缺乏不仅不能满足开设劳动课程、组织劳动理论的需要,也很难开出高质量的、具有地域特色和校本特色的劳动课程和劳动理论活动。

3、资金和场所缺乏,资金和配套基地都是落实劳动教育的关键要素,但是如今我校的资金和场地也才仅能够保障日常教学需要。

(三)社会层面

1、劳动教育社会保障机制缺失。在劳动教育尤其是实践类的教育方式开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突发情况,当出现学生受伤等情况时,缺乏一定的应急机制,容易造成家校矛盾,引发社会恐慌或舆情。

2、劳动教育社会气氛缺乏。一夜暴富、不劳而获、贪图享受、奢侈浪费的思想有所蔓延,好逸恶劳、看不起劳动、轻视劳动人民的现象客观存在,人们的思想懈怠和无视劳动教育成为一个共性问题。这与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的根本任务不符,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安康成长。

三、思路与方法

(一)强化宣传教育引导,营造良好的社会言论气氛。

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群等给家长精准推送劳动教育知识,引导家长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帮助家长认识到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家庭和学校都可以获得劳动的时机、增长劳动的兴趣、提升劳动的观念。

(二)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劳动教育的平安保障。

一方面,要建立专业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配备专业对口的高素质劳动教育专职教师和兼职老师队伍,把劳动教育纳入老师培训内容,开展全员培训,强化每位老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另一方面,购置劳动教育保险,制定劳动教育活动风险防控预案,完善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全面保障学生平安。

(三)加强劳动教育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劳动教育场所。

加强我校劳动教育的统筹协调,建立劳动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整合相关力量,实行学校部门联动,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大课堂作用,挖掘多领域劳动教育资源;搭建学校间的互动交流平台,通过学校结对、构建联盟等方式,促进学校在劳动教育方面资源互补、优势互补,实现劳动教育基地共用、课程共享、活动共建、学生共育。

四、经验与启示

(一)全面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实际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参与到课程中,学以致用。这种零距离的亲身体验不仅使学生对劳动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发掘和培养自己的潜能和特长,增强自信心。

(二)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意识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他们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通过与同学开展小组合作项目,学生能够学会尊重他人意见,积极参与合作,并通过沟通和协作解决实际问题。这种培养方式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递方式,更注重学生的思维和交流方式的培养。

以劳树德,以劳育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劳动最光荣!学生在劳动中学会了知识和技能,体验到了辛苦和快乐,懂得了尊重与感恩。今后,学校将不断深化“劳动教育”理念,五育并举,让孩子在劳动实践中感知生活、感知世界,让劳动教育真正为学生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