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2371000494460655E/2024-00677 | 内容分类: | 体育评价 |
发布机构: | 威海一中 | 公开日期: | 2024-06-20 |
威海一中体育教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综合素质为目标,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体育教师配备
目前学校有体育教师13名,按照国家体育课程标准要求开设体育课程和实施体育教学。
二、威海一中“惟一生命唯美体育”体育教学改革
学校的核心理念是“惟一唯美”,校训是“做最好的自己”,将体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通过文化浸润、课程支撑、活动驱动等模式。
(一)文化浸润模式建设
通过举办主题班会、家长会、电话沟通、家访交流、微信公众号宣传等多种形式,全方位进行体育科普,让每一个人都能知晓体育运动在“育体育智育心”方面的价值,从理念、环境、精神层面做到“体教完美融合”。
理念契合:体育文化理念是“让惟美体育为唯一生命增添无穷活力”,与学校核心教育理念“惟一唯美”完全融合。
环境熏陶:注重营造浓郁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体育馆、校史馆、文学社刊、处处体现体育知识、价值与榜样的力量,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体育的热爱。近期将从班级体育文化建设入手,充分利用展板、教学楼走廊等展示,丰富校园体育文化。
精神引领:学校的高三精神是“心之所向,无畏无惧;力之所至,更高更强”已将其作为威海一中的体育精神。体育口号是:运动让身体更健康;运动让学习更优秀;运动让性格更坚强;运动让生活更美好。以此激励师生“树立终身体育理念”,把运动变成自己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课程支撑模式落地
发挥体育育体、育智、育心的功能,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统筹推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建成与高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相符合,制度完善、动力充沛、运行健康、发展持续并具有一中特色的学校体育治理体系。
ü 一是学生体育素养发展、评价及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全面育人导向进一步树立,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基本养成,运动技能和体质健康水平明显提升,每人学会至少1-2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
ü 二是学生体质测试合格率和优良率提升,学生规则意识、合作精神和意志品质显著增强;
ü 三是教学、训练及竞赛体系更加完善,学校体育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各年级衔接有序、资源有机整合、课内外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建立,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需求得到更充分满足。
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建立一核两层三基四驱的体育课程体系。
一核指的是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大要素。
两层指的是高质量落实国家课程,创新性开发校本课程,立足学生的生涯规划和长远发展,组织骨干教师开发了一系列体育校本课程包括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橄榄球、体育游戏等多门校本课程,异彩纷呈,学生自主选择,争相报名,有效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
此外还开发了融合课程包括体育与心理、体育与艺术、劳动教育等多方面面融合。将体育与艺术融合,结合音乐,编排了多套室内微运动操,包括《甘洒热血写春秋》、《琵琶语》、《勇敢向前冲》、《走向复兴》《解压操》等;威海一中作为中医药特色校园,充分利用中医药基地,组织学生进行体育劳动;为营造乐观向上、文明和谐的校园氛围,培育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将心理和体育活动相融合,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锻炼了身体,缓解了压力,提升学生自信心,同时也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此外,将体育国防教育的融合,激发学生的爱国爱校爱家情怀。
三基是指师资、环境和机制,在师资方面:树立全员育人理念,有体育特长的教师占四分之一,我们将不同兴趣社团的教师兼职体育校本课;聘请体校和社会上有资质的教练;用专业的有代表性的家长志愿者解决专业教师队伍不足的问题。在环境方面:加大体育设施投入,保证师生开展各项活动需要,下一步加强班级体育文化建设。在机制方面:制定《威海一中体育振兴三年行动计划》、每天运动60分钟、寒暑假体育作业、威海一中军政训练计划、高水平运动员选拔政策、体育课督查达标课制度等。
四驱是指高效课堂打造、选课走班实施、竞赛体系构建、评价体系改革。
一是抓好体育课堂主阵地,打造高效体育课堂。让教会勤练常赛成为体育课教学改革常态。
首先要教会,上好体育课,必须立足于教会学生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根据高中体育课程标准要求,认真设计、研讨高中三年一体化的体育课程体系,其中包括每学期四课时的健康课程,为学生科学锻炼提供支撑。加强备课,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在课堂中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安排有学、有练、有比赛;
其次是要勤练,教师讲解和集中指导时间不得超过15分钟,保证学生课堂练习时间,根据课堂学习内容,安排10分钟左右的专项体能训练,针对体质较差的学生,有针对性安排体能训练,分析其体育测试结果,提供合理有效的运动处方。此外,保证学生在校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60分钟,体育大课间作为一项重要课程,内容与形式定期丰富更新,加大强度,增加趣味;
最后是常赛,组织全员参与的竞赛,根据教学进度,在体育课堂中合理安排比赛,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竞争合作意识,同时有助于规则意识的养成。
二是选课走班实施。推进一体化知识体系建设,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特点,从专业角度出发,合理安排课程,构建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构建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确保不同年级教学内容的延续和衔接。精选5个运动项目: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体育教学打破行政班级界限,开展选项走班教学,即依据不同年级的班级总数、学生人数、男女生比例,根据专项、兴趣、水平等分类分层混合编为五个教学班,同时实现五个模块的课程教学,让学生在接受体育与健康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满足学生的多元选择与个性发展需求。
三是构建竞赛体系以赛促学,初高大协同育人。在运动中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精神和顽强拼搏意志,就必须让学生参与经常性的体育竞赛,这既是维持运动习惯、享受运动乐趣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团队合作、遵守规则、尊重对手、顽强拼搏意志品质的必由之路。以足球、篮球特色学校建设为契机,将足球、篮球作为学校普及项目,让100%的学生体验、知晓、理解篮足球、30%的学生热爱、擅长篮足球,掌握篮足球技能,成为篮足球终身爱好者、让3%-5%的学生即篮足球体育特长生,进行系统训练,成为篮足球专业人才。组织学生参与班级内部、班级联赛校级联赛再到全国联赛以及综合性的运动会。积极探索初高大联合育人模式,定期组织“一中杯”男女篮、男女足比赛,邀请与体校、高校联合组织比赛活动,制定《威海一中篮球足球特色校园联赛计划》。
四是以评价改革为杠杆,撬动学业质量提升。高度重视体育评价工作,将课标中对各个阶段学生的体育育人要求、国家体质健康标准以及各项体育教育教学目标转化为评价目标,并逐一落实到位。
根据课程标准对学业质量的描述,逐条落实评价内容,构建体现学生课内外,学习态度和基本表现,锻炼的情况和成效,健康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评价体系,将过程性评价(出勤率、参与)、增值评价、结果性评价结合。
(三)活动承载模式优化
体育社团:重视体育社团组织建设,在原有的跆拳道、中华武道、骑行、健美操基础上,深挖学生潜力,注重资源开发,学校提供经费、时间、场地、设施、指导老师,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每年举行社团展演,让有特长的学生提供展示平台。
篮球足球联赛:普及提高相结合,掌握技能,提高体能,每年举办各级各类比赛,包括学部内部的班级赛和学部之间的年级赛,强调全员参与,全体同学都有明确的任务分工,在比赛中培养团结协作意识和规则意识,联动各方资源,将“常赛”落到实处,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良好的体育比赛氛围。
发展民族体育运动:体育成为民族融合最好的运动,加大板鞋竞速、腰部拔河、摔跤、蹴球等民族体育活动在学校普及与推广。
微运动:进一步加大微运动的开发力度,改善学生课堂注意力,缓解学习压力,提高学习效率。
田径运动会、体育文化节:田径运动会注重竞技性,体育文化节趣味运动会则注重全员参与性。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发挥学生在学校体育工作的主体地位,活动方案的制定,秩序册的印制,活动主题的设定,会徽、吉祥物的设计,开幕、闭幕式会歌的作词作曲,趣味项目的设立安排,赛事组织等全程由学生自主组织管理。
百廿文化传承:发挥学校历史底蕴的精神引领作用,在校庆日11月16日举办“乐跑1116”,新生入学开展“你好,一中”打卡活动,引领学生传承一中百廿文化。
三、体育经费投入
学校持续加大体育经费投入,保障了学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项体育卫生活动的正常开展。据统计,我校每年用于场地维护10万元以上;近年来,省级比赛投入10万元以上,市级比赛5万元以上;校级比赛3万元以上;体育器材40万元以上;用于体育教师和运动员购买服装款达2万元以上,公用经费100%满足学校体育需要。
四、体育场地设施
学校目前有标准田径场1块,小田径场2块,室外标准足球场一块,小足球场四块,标准排球场两块,室外篮球场12块,室内篮球场2块和室内羽毛球乒乓球场地等场馆设施,各种综合性体育器材和体测仪器及健身器械完备齐全,完全能够满足学校全体师生的体育教学和日常锻炼要求,学校每年大约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体育器材的购买维修、学生体育活动经费及体育教师的培训等。
五、学生体质健康测试
青年的身体素质事关个人成长、民族未来,学校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重要抓手,通过对学生进行体质测定,评价体质状况和体育锻炼效果,健全完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有效机制,科学指导学生开展体育活动,从而不断增强学生体质。测试项目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1000米(男)800米(女)、50米跑、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女)、引体向上(男)、坐位体前屈等。通过测试数据学校能及时、准确掌握学生的体质现状,为推进学校开展各项体育教学活动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