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2371000495184234D/2024-00669 | 内容分类: | 劳动教育 |
发布机构: | 威海三中 | 公开日期: | 2024-03-06 |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纠正当前青少年中存在的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高一、高二、高三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我校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育人目标
(一)思想认识方面
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二)情感态度方面
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三)能力习惯方面
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三、课程内容
劳动教育课程主要包括劳动教育课、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将社会劳动体验与家务劳动贯穿全过程,突出劳动价值观念的培养,使学生尊重劳动,崇尚奋斗,强调身心参与,注重手脑并用。根据三个级部不同学段的特点,开展不同侧重点的劳动教育:
(一)高一级部
学生刚刚入校,相对于其他年级学生思想认识和能力习惯方面略显不足,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以日常生活劳动教育为主。通过普通劳动教育课、班会、家校合作、劳动周等形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教育其从思想上正确看待劳动,体验劳动带给生活的美好,为高中后续的生活铺垫基础;
(二)高二级部
在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社会劳动教育。在以安全为前提的基础上,通过从事校外社会实践、社会公益等活动,积极参与社会、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三)高三级部
学生的学业压力较大,根据课程设置适当减少社会劳动比例,并继续保障日常生活劳动的开展。通过日常生活劳动和劳动周等形式,积极参与学校劳动和劳动比赛,在实践中磨练意志,体验挫折与成功,增强效率和质量意识,为高中毕业走向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四、实施途经
(一)劳动教育课
1、教育目标
以课堂为教育主阵地,对学生进行思想观念教育,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传授劳动技能和使用劳动工具的方法,为学生进行实践打牢理论基础。
2、主要途径
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主要依托周一主题班会和综合实践课开展,每周1课时,主要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美德、劳动技术的教育。
3、组织部门
教科研处、各级部、各班级,由各级部负责对学生参加劳动教育必修课的教育情况进行认定。
4、师资配备
班主任、综合实践教师。
(二)日常生活劳动
1、教育目标
通过学生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参加劳动,让每个学生每年学会1至2项生活技能,逐步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事情一起做的良好劳动习惯。
2、主要途径
(1)校内劳动
①每天在早晨起床后和中午起床分别进行20分钟和10分钟的内务整理和宿舍卫生清扫。
②早晨到教室擦教室南侧的门窗玻璃
③每节课间安排学生擦黑板、讲桌。
④晚自习放学进行20分钟教室卫生清扫。
(2)家庭劳动
①每周学生回家要进行洗碗、洗衣、叠被、扫地、整理房间、倒垃圾等力所能及的日常家务劳动。
②清明、五一、十一、中秋等法定节假日,要安排学生为家人做一顿饭菜。
3、组织部门
各级部、各班级、学生家庭,由各级部和家长负责对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的教育情况进行认定。
4、师资配备
(1)校内日常生活劳动主要以级部管理人员、班主任、宿管员为主。
(2)家庭日常生活劳动由班主任引导家长转变观念,以父母为主。
(三)社会劳动教育
1、教育目标
学生处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结合主题团日、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参加劳动,让学生在劳动中获得职业体验,使学生与普通劳动者一起经历劳动过程,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2、主要途径
(1)清明节组织学生进行烈士陵园清扫。
(2)重阳节组织学生到桥头敬老院进行卫生清扫和慰问演出。
(3)利用学校地处农村这一便利条件,联系周边果农、果商每年10月份组织学生开展摘苹果和分装苹果的劳动。
(4)利用节假日和寒暑假组织开展社会实践和社区志愿服。
3、组织部门
学生处、各级部、各班级,由学生处负责对学生参加社会劳动的教育情况进行认定。
4、师资配备
级部负责督促学生积极参加假期社会实践和社区志愿服务,并做好相关记录;学生处负责加强与我校合作单位的联系,建立校外劳动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参加集体性的公益服务,合作单位派出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现场专业技术指导。
(四)劳动周
1、教育目标
在校内根据教学安排需要,适时开展周期性劳动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劳动是日常生活、生产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基本手段;通过劳动实践,对学生进行遵守劳动纪律、爱护劳动工具和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助人为乐的精神品质。
2、主要途径
(1)早晨组织学生进行宿舍楼和教学楼公共区域的卫生清扫
(2)春天组织校园内野草清楚活动。
(3)秋天组织清扫校园内的落叶。
(4)冬天划分好卫生区清除校园积雪。
(5)劳动周内摆放图书、搬运桌椅等临时性工作。
3、组织部门
总务处、各级部、友兴物业,由总务处负责对学生参加劳动周的教育情况进行认定。
4、师资配备
由总务处统筹安排课内外实践,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安排友兴物业保洁人员指导学生开展好劳动周。
五、课程评价
(一)评价内容
通过建立学生学习过程档案和收集学生学习成果的方法,以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参与劳动教育课程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学习能力等维度进行评价。
(二)评价方式
1、“档案袋评价”。要求每位学生建立劳动教育课程档案袋,里面包括劳动教育出勤登记表、劳动教育活动记录、劳动教育活动成果等与劳动教育课程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做为学生评价的主要依据。
2、日常观察即时评价。日常观察即时评价要贯穿于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整个过程,一方面可以随时随地激励学生,调节课程的实施;另一方面日常观察能有效地提高形成性评价的准确度和有效率。
3、学习成果展示评价。成果展示包括小论文、调查报告、研究笔记、劳动成果等,学校每学期举办劳动教育课程学习成果展示评价活动,每学年举办劳动成果展示评比活动。
4、学分认定评价。根据学生在劳动教育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出勤、作业完成、学习效果等情况,给予学分认定,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
(三)评价组织
教科研处
六、条件保障
(一)领导小组
组 长:王建光
副组长:张玉鹏、林乐涛、袁继彪
成 员:李纪彬、于玲玲、刘增升、王韶海、梁俊杰、周阮、郑美露、孟令相、张祖明、徐慧莹、戴西华、孙兆辉、李小飞、姜义培
职 责:负责对学校劳动课程工作进行决策和部署,制定工作目标、工作规划和工作管理制度,在经费投入、政策支持、办学条件、制度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提供保障,对实施过程加强指导与监控。
(二)课程实施小组
组 长:张玉鹏
成 员:于玲玲、刘增升、王韶海
职 责:构建多元校本课程模式,组织开发丰富而有特色的课程资源,指导劳动课程建设的教学和教研活动,落实课程实施时间,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测评。
(三)经费保障小组
组 长:林乐涛
成 员:王韶海
职 责:严格按照财务制度对专项资金进行管理,加强审计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