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2371000494507839T/2024-00540 | 内容分类: | 基本情况 |
发布机构: | 文登师范学校 | 公开日期: | 2024-03-20 |
山东省文登师范学校基本简介
办学性质:公办
主管部门:威海市教育局
办学地点:威海市文登区米山东路西11号
联系方式:0631—8451997
办学规模:学校现开设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3+4”初中起点本科专业2个,学前教育“三二连读”专科专业1个,计算机平面设计、会计、国际商务、音乐、美术绘画普通中专专业3个,共8个专业。其中,学前教育为省级品牌专业,计算机平面设计和会计为市级品牌专业。在校学生1800多人。
办学条件:学校占地面积7.5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建有综合楼、艺术楼、教学楼、宿舍楼、科技楼、礼堂、学术报告厅等设施,拥有计算机、舞蹈、数码钢琴、数字书画等20余个功能教室。图书馆藏书丰富,其中馆藏纸质图书13万册,电子图书10万余册。
办学特色:学校始建于1930年,前身为山东省立第七乡村师范学校,迄今已有90年的办学历史。九十年间,培养了以国务院原副总理谷牧、上海市原政协主席王一平、海军中将宋鸿文、著名作家王润滋、知名画家彭昭俊等为代表的大批党政军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造就了近三万名各行各业优秀人才,为胶东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师资水平:学校汇集了一支治学严谨、结构多元、教研并重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207人,其中专任教师177人。拥有正高级讲师5人,副高级讲师49人,具有研究生学历24 人。其中,获得省级以上荣誉6人,省级名师工作室1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市级名课程团队1个。
荣誉奖励:学校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师范学校”、“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山东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是山东省规范化师范学校、山东省德耀齐鲁道德示范基地、山东省规范化中等职业学校、山东省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和省级花园式单位。
历史沿革:1930年,国民山东省教育厅指示文登地方政府自筹款项兴建山东省立第七乡村师范学校(简称“文登乡师”或“七乡师”)。1932年2月,学校在文城东南杨家疃南一片荒地上破土动工。此时,受省教育厅委派,于云亭来文登就任文登乡师筹备处主任。1932年暑期,校舍尚未竣工,文登乡师便开始招生,所招一级80名学生暂住县立第一小学二部(文城北宫)。1934年7月,山东省教育厅将山东省立第七乡村师范学校更名为“山东省立文登简易乡村师范学校”(亦简称“文登乡师”),并重组领导班子,中国国民党党员王培祚任校长主持工作。1937年11月,日寇入侵中原,德州失守,济南告急,省政府南迁泰安。省教育厅指示文登乡师南迁,根据“去留随便”的原则,只有70多人随王培祚南迁,行抵山东临沂县时,遇日寇飞机轰炸,师生逃散,文登乡师解体。1941年春,文登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柘场寺(今属侯家镇),建文登师范学校。1944年8、9月到1945年春,胶东行政主任公署指示举办短期师范,又称速成师范。文登(东)师范设在高村;昆嵛师范(文西师范)设在崮头集。两校各招两个班,约100名学生。1945年6月,根据上级指示停办。1946年1月,胶东行政主任公署教育处召开教育会议,讨论开办工读学校,决定在文登设立工读师范学校。1946年7月,文登县政府在原滨海中学旧址创办文登工读师范。1947年5月,学校收归东海专署领导,改名东海工读师范,总部迁到昆嵛山无染寺。1947年底,学校奉命停办。建国以后,山东省政府决定在文登乡师旧址重建山东省文登师范学校。重建工作于1950年9月破土动工。1951年8月,建成教室16个,伙房12间。1951年春,校舍尚未竣工,文登师范就开始招生。2007年,威海市政府与鲁东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在文登师范成立鲁东大学威海市小学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合办三二连读小学教育专业。同年,市政府决定在文师增挂“威海市中小学师资培训中心”牌子,将全市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部分任务交由文登师范承担。2008年,威海市教育局批准学校增挂“威海市商务旅游学校”的牌子,发展职业教育。
专业设置及特色:学校现开设“3+4”初中起点本科小学教育和幼儿保育2个专业(合作院校为齐鲁师范学院),三二连读大专幼儿保育1个专业,计算机平面设计、会计事务、幼儿保育、国际商务中专专业4个(职教高考方向),音乐、美术绘画中专专业2个(艺术高考方向)。
学生就业情况:近年来,学校毕业生以升学为主,升学比例达到95%以上,其他学生的就业方向为企业、出国等方式,整体就业率达到98%以上。